孩子被霸凌,这些信号是在求救!

发布时间:2024-10-16 08:34:53 来源: sp20241016

  文/华卓玛

  近日,河北邯郸初中生被杀一案引发持续讨论。3月18日,河北邯郸肥乡区警方接受采访时回应,当地初中生被杀害一案,经技术部门勘验,坑深只有0.56米,犯罪嫌疑人为有预谋作案为掩埋尸体分两次挖坑。

  此案也再次引起大家对校园霸凌的关注。在校园霸凌事件中,施暴者有哪些特征,是否可以通过心理筛查等手段及时发现并纠正他们的行为?被施暴者通常会有哪些表现、会发出哪些求救信号?家长该如何敏锐接收这样的信号,避免悲剧发生?

  如何提前识别施暴者?

  施暴者有哪些特征?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内蒙古乌兰浩特市青年社工服务中心主任李剑在接受 中新社 国是直通车采访时介绍,从家庭环境来看,施暴者可能从小被溺爱,被教育不能吃亏,受到家庭成员遇到问题时用拳头解决的影响。

  也有可能变换场景后,施暴者也曾是被施暴的对象,他有可能在家中或其他地方受到暴力对待,需要把情绪疏解出来,可能就会通过对他人施暴来发泄情绪。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国家公务员心理健康应用研究中心主任祝卓宏接受国是直通车采访时认为,在一些家长有言语或肢体暴力的家庭,或父母离异、单亲家庭和父母外出务工家庭中,孩子如果遭受过家庭暴力,过早“独立”,拉帮结伙结交不良伙伴,经常逃学、说谎、吸烟、玩暴力型电子游戏,就容易出现社会认知偏差和行为偏激,进而导致孩子出现品行障碍,有可能成为校园霸凌的施暴者。

  此外,有多年未成年人犯心理矫正经验的山东省未成年犯管教所指挥中心郭良豹在接受国是直通车采访时指出,如果排除精神疾病等其他特殊原因,为数不多的未成年人实施校园霸凌及恶性暴力犯罪可能与反社会型人格有关。

  该类型人格犯罪人员在儿童期可能会有通过虐待动物等方式获得满足感的极端表现。并且,此类人格特征的青少年犯罪后矫正比较困难,需要结合具体综合评估结果制定针对性矫正方案,有必要的适时结合医学治疗。

  郭良豹介绍,施暴者不会只施暴一两次,他在学校中,平时就会欺负同学,打架斗殴已是其习惯。如果家长不管,老师和学校又不敢管,有可能就会造成严重的校园霸凌事件。

  李剑介绍,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筛查出可能会施暴的孩子,但未成年处于成长发展的阶段,也有可能他度过一个阶段就不会施暴了,一定要注意不要因为一两次的筛查结果给孩子贴上标签。

  被霸凌后,孩子会有哪些信号?

  北京同仁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岳春河在接受 中新社 国是直通车采访时介绍,每个孩子性格、状态不同,可能会有不一样的反应,但总体来说会和以前有明显反差,这些反差状态可能偏负向。

  比如,在情绪上,孩子一般会出现情绪反常,如焦虑、处于高度警觉状态、平时谨小慎微、战战兢兢;在社会功能上,可能会出现厌学、学习成绩下降、兴趣爱好降低;性格上可能也会有变化,比如以前爱笑,现在变内向、封闭、不喜欢与家长交流。

  岳春河指出,校园霸凌不是短期行为,而是孩子长期、反复处于心灵、身体上遭受打压、贬损、欺负等的状态,它经历了一个变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越早发现越好。

  分情况看,如果家长和孩子的关系比较好,那么孩子在被霸凌早期,会与家长的关系会产生微妙变化,因为此时孩子处于不确定是否要告诉家长的矛盾状态中,他们可能就会拉远与家长的距离。

  但如果家长与孩子的关系比较疏远,或平时